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南京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8日,开发区目前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区内设有工业、保税仓储、金融贸易和综合服务等4个功能区域。 1993年1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2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南京出口加工区。2003年7月1日,开发区管委会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实行“一次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扎口收费”的工作流程。
基础设施
供电:开发区电力来源于华东一级电网,并采用双回路供电,电力供应充足稳定,区内有三座35KV变电站,一座110KV电站。
供水:开发区每日可为区内企业提供5万吨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用水。
通讯:区内程控电话量充足,建有两万门电信大楼和移动通讯机站。
排水: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道路:区内高级的道路纵横交错,并通过栖霞大道和尧新公路等快速干道直达市区。
燃气:区内建有液化气公司,可通过管道或罐装供应用户。
供热:开发区热电厂可提供充足稳定的热源,为区内企业集中供热。
特色平台
2003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进行了规划建设,并于2003年9月通过了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作。南京出口加工区封关面积1.5平方公里,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内企业享有通关、税收、外汇管理等优惠政策,无需出区即可办好所有进出口手续。
1997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设立,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产品众多,各类研发机构齐全。
1997年9月经国务院台办、国家科委批准设立,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区内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器件的背光模组及相关零组件、液晶电视机(显示器)的生产和销售,石油化工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生物医药产品、日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
国家(南京)显示器件产业园
2005年5月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命名。区内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业规模和骨干企业数量国内领先。
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业园
2001年9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和计算机软件等新兴产业。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区内建有产业基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中国南京液晶谷
2009年8月设立,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面板及模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激光显示器件及整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产品。按照“依托龙头、系列化开发、集群化发展、高端化培育”的原则,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光电显示产业基地。
紫金(新港)科技创业特别社区
2011年9月成立,规划用地面积3.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园区具有“特殊的制度创新、特别的政策支撑、特定的区域载体、特有的功能体系”, 重点面向光电技术、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产学研合作平台、研发中心、企业总部项目,建设集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总部基地、人才公寓、商业以及配套设施等于一体的科技创业创新载体。
南京龙潭物流基地
2002年由南京市政府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为抢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机遇,2014年10月南京开发区依托龙潭物流基地设立了南京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中心,开展“一般出口”“一般进口”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目前,监管中心已经有多家电商、物流企业入区经营,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南京光电技术研究院
由开发区联合东南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采取“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型公司”模式,重点面向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光电装备、光电材料等产业链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建设技术研发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三大平台。